快讯

寻找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中的“艾”的女神

2025年03月11日 09:00  点击:[]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室外展区“岭南名医壁”,壁上雕刻一位“艾”的女神,她便是鲍姑。

图片

鲍姑(约公元309-343年),名潜光,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艾灸学家,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医家。她以精湛的艾灸技术和医德闻名,被后世尊称为“鲍仙姑”,其传奇事迹与医学贡献至今仍被传颂。

图片



一、道医世家
1.出身名门,道医世家


鲍姑的父亲鲍靓(字太玄)是东晋南海郡太守,精通道教方术与医术,曾师从仙人安期生一脉的道法传承。鲍姑自幼随父学习道术与医术,尤其擅长艾灸疗法。


2.与葛洪的姻缘与学术合作    


鲍姑嫁予葛洪(东晋著名医药学家、炼丹家,《肘后备急方》作者),两人既是夫妻,也是学术伙伴。他们共同隐居罗浮山,炼丹、行医、著书,形成了“夫研丹术,妻专灸法”的协作模式。


二、艾灸鼻祖
1.艾灸技术的开拓者    


鲍姑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系统应用艾灸治病的女医家,尤其擅长以红脚艾(长生广州白云山脚,又称“鲍姑艾”)治疗皮肤赘疣、赘瘤。她发现红脚艾叶制成的艾绒疗效显著,通过穴位熏灼可使赘生物脱落且不留疤痕,被赞“一灼应回万古春”。


2.临床经验的传承    


尽管鲍姑未留下个人专著,但其艾灸经验被收录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记载的109条针灸方中,灸方占99条,内容涵盖灸法操作、疗效及禁忌,推测多为鲍姑的实践经验总结。


3.对岭南医学的影响    


鲍姑行医足迹遍及广东罗浮山、南海、越秀山等地,治愈患者无数。她首创的“鲍姑艾”疗法在岭南民间广泛流传,至今当地仍保留用红脚艾制作药膳(如艾粄)的传统。


三、医德典范
1.妙手祛疣,重塑容颜    


据传,鲍姑曾遇一因面部赘疣而自卑轻生的少女,以红脚艾灸其患处,数日后赘疣脱落,少女恢复容貌并觅得良缘,尽显大医的仁术与仁心。


2.传道授业,惠泽后世    


她曾救治忠厚青年崔炜,授其艾灸之术以济世。崔炜后以艾草治愈多人,方知传授者乃鲍姑,遂追随其足迹修道行医。


3.超越世俗的医者精神    


鲍姑拒绝安逸生活,常年跋山涉水采药行医,以“活人无算”的功德被百姓奉为“活神仙”。其祠堂(如广州三元宫鲍姑殿)至今香火不绝,成为医德教育的文化地标。


四、千古流芳


1.“艾灸女神”的象征
    鲍姑的医学实践将艾灸从单纯疗法升华为兼具疗效与美学的技艺,民间甚至认为其艾灸能“使人美艳”,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与“身心同治”的理念。


2.女性医学先驱的地位


她与西汉义妁、宋代张小娘子、明代谈允贤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女医”,打破了古代医学领域男性主导的格局,成为女性智慧与力量的典范。


3.现代研究的启示


鲍姑使用的红脚艾因其独特药效,现已被列为罗浮山地区重点保护物种,相关种植基地与葛洪博物馆的建立,推动了对传统艾灸文化的现代传承。




鲍姑以艾为媒,融道术于医理,用一生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她的故事不仅是中医史上的瑰宝,更展现了女性在科学与人文领域的卓越贡献。正如后世诗云:“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鲍姑的精神与技艺,至今仍在艾草的芬芳中焕发新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撰稿 | 张秋镇 陈燕

审核 | 张秋镇 杨蔚

审定 | 张书河


上一条:《名医访谈录》|孙晓生:医道履声向精诚 下一条:巾帼探秘岐黄 传承国粹薪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