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中药香囊】疫情反复+蚊虫肆虐?400年古方升级,这枚香囊堪称“移动防护罩”!

2025年07月28日 11:07  点击:[]

还记得东莞跳蚤事件吧?如今,广东基孔肯雅热疫情持续发酵,岭南盛夏湿热交蒸,助长蚊虫,基孔肯雅热疫情与蚊媒疾病交织,传统防蚊手段已不够用!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以《本草纲目》香佩疗法为基,融合中医药防蚊防疫经验,推出"化湿防蚊驱瘴香囊"。该方经长期使用发现其兼具化湿、防蚊虫、驱瘴气三重功效,重现马王堆汉墓香茅佩兰香囊的防蚊防疫智慧。

(广东很多朋友见这张图片上的香囊都是很亲切的吧!)

1.香囊配方

香茅10克 、石菖蒲8克、薄荷4克、苍术6克、草果3克、广藿香6克、

艾叶8克、佩兰6克、茉莉花3克、白芷3克

2.组方药物性能介绍

辛,温。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用于风湿疼痛,头痛,胃痛,腹痛,腹泻,月经不调,产后水肿,跌打淤血肿痛。香茅茎叶含有香茅醛,对蚊虫、跳蚤等驱赶效果极佳,花蚊子也会“逃之夭夭”。

石菖蒲

能于水石中横行四达,辛烈芳香,其气之盛,入于人身,不为湿滞痰涎所阻,为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之妙药。

辛、凉,入肝肺经,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为疏肝开郁、醒神之要药。

辛苦,温。入脾、胃经。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朱震亨言苍术治湿,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总解诸郁,痰、火、湿、食、气、血六郁,《本草纲目》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辛、温。归脾、胃经。燥湿温中,除痰截疟。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疟疾寒热。《本草求真》:草果,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广藿香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本草正义"藿香,清芬微温,善理中州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妙品。广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怠倦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辛苦而温,禀天地之阳气以生,味苦微温,其气芳烈,纯阳之草也。服之则走肝脾肾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用以灸火,则透诸经而治百病,为温经散寒之要药,驱虫辟秽之佳品。

茉莉花

味辛、微甘,性温,归脾、胃、肝经。功能理气止痛,辟秽和中,开郁安神。主湿阻中焦,胸膈不舒,泻痢腹痛,头晕头痛,目赤,疮毒。

辛,温。归胃、大肠、肺经。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疗风通用,其质极滑润、其气极香,能通九窍,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祛风止痒。

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解暑避浊之功,常配合藿香、香薷等同用,以增强化湿理脾之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内装佩兰的香囊。


3.组方解析:十味药材科学配比,协同效应

‌‌香茅含香茅醛驱蚊效果显著专克花蚊子美国《昆虫科学杂志》的实验数据揭示,天然植物源驱蚊成分香茅醛的驱避效力堪称卓越,其有效防护时长达到普通艾草的3倍,堪称植物驱蚊剂中的“黄金标准”。

艾叶+苍术】纯阳之草+辟秽圣药,双重阻断病毒传播

【艾叶+薄荷】研究揭示植物抗菌的黄金组合——艾草与薄荷的协同作用可使空气中葡萄球菌灭活率飙升至惊人的92%,据刷新了天然植物抑菌效能的纪录。

广藿香+佩兰化解湿浊,预防暑湿感冒

薄荷+茉莉花薄荷脑舒张毛细血管,茉莉花精油缓解叮咬肿胀,清凉醒神,舒缓蚊虫叮咬肿胀

草果+白芷燥湿截,除一切瘴疟,对付蚊虫、跳蚤。

石菖蒲通窍避秽,改善闷热环境异味

4.使用指南与禁忌

悬挂:高度1.2-1.5米(蚊虫主要活动区间)

佩戴:挂于背包、床头或车内,香气可持续10-15天

增强效果每周日光曝晒2小时恢复药效;微波炉低温加热2分钟,香气翻倍

适用人群:儿童、老人、易过敏体质均可安心使用

注意*孕妇禁用(白芷、草果可能刺激子宫平滑肌)  ,哮喘慎用(薄荷脑或诱发支气管收缩 )  

保存条件:相对湿度≤60%环境 。

这枚凝聚400年岭南防疫经验的香囊,既是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更是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香囊不仅是物理防护,更承载着中医"治未病"的哲学智慧。这个夏天,让岭南香囊为你撑起“无形防护网”!

【小知识】

香囊古称香包、香袋、香球、佩帏、容臭,亦俗称荷包。

1.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据《礼记·内则第十二》:“男女未冠笄[jī]者,咸盥[guàn] 、漱、栉[zhì] [xǐ]、拂髦,总角、衿[jīn]缨,皆佩容臭。”郑玄注:“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容臭”,即编织的香囊,一身香风,以示敬意。同时,也能增强小孩抵抗力,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保护他们幼小的身体健康成长。“容臭”大概是最早形态的香囊了。

这是人们根据文献的推测古人最早佩戴香囊的历史。


2.古人最早佩戴香囊的历史证据是什么呢?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六个香囊。其中女尸辛追两手各握一个绣花绢面香囊,北边箱有一个“信期绣”绢香囊,东边箱出土的65号竹笥中有另外三个香囊。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与香有关的除香囊外,还有香奁、香枕、熏炉和竹熏罩等。可见,香囊是古代使用香料时所需用的一种香具。

3.汉代的香囊是如何佩戴的呢?

魏繁钦《定情》诗曰:“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即把香囊系在肘臂下,让它藏身在袖子中,袖底生香。据说,在汉代宫廷中,尚书郎必须“怀香袖兰”,一身香气的侍奉天子。又有乐府古诗《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回娘家,与焦仲卿临别时将自己的衣物留与新人,其中便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即把挂于内室的帷帐之间熏香所用。此外,出土的65号竹笥[sì]中有另外三个香囊,竹笥是用以盛放衣物书籍等的竹制盛器,即把香囊放在箱中作防虫剂使用。


这个夏天,就让这枚凝聚着古方智慧与现代匠心的香囊,伴你左右。它以草木芬芳为盾,抵御蚊虫滋扰,驱散湿浊瘴气,既是随身的 “防护罩”,更是传承千年的健康祝福。让中医 “治未病” 的智慧融入日常,护你安然度夏,自在前行。


上一条: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香囊制作体验课温情落幕,点亮2025年中医药文化服务月 下一条:《本草华彩——探寻医药类花卉的多样之美》特展开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