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是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文化建设重点项目,于2006年在“建设中医药强省”东风中催生,目前已建设成为我国中医药系统中唯一一家综合类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省市十佳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等,已成为相关行业、基地的示范点及标准制定者,是粤港澳大湾区向海内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展示健康湾区、文化湾区的重要窗口。
二、“十三五”期间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的完成情况
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大力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通过以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大学图书馆、药王山等为载体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及养生旅游基地,推广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理念,提高广东民众健康素养,推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以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建设与传播。立足地域优势,开展岭南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承担广东省中医药局的重大项目“岭南中药材保护专项—文化保护项目”,举办两届岭南中药材保护研讨会暨中药材保护品种展、开通运营“岭南中医药文化”微信公众号;顺利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等,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任务。
三、“十三五”总体目标及具体目标达成情况
博物馆“十三五”规划总体目标及具体目标基本达成。“十三五”期间,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先进中药标本馆”、“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示范基地”,蓝韶清馆长被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017年)、我馆(单位)和蓝韶清馆长(个人)获得“2018年广州科普创新奖科普贡献奖(组织)二等奖”。张书河副馆长获得“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个人”(2019年)。
四、“十三五”标志性成果
1.履行完成国家二级博物馆及各基地职责和任务。作为目前我国中医药系统中唯一一家综合类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国家省市级科普、爱国主义教育、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我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并提供普通话、粤语、英文讲解服务,逢周一至周六开馆,周日闭馆,每年开馆时间300天以上。“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中医药科普宣教活动1600余场,直接受众遍布世界五大洲95个国家160万人次,在全国中医药博物馆、高校博物馆行业、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中医药养生旅游领域的影响力有目共睹。
2.完成国家级、省级重大接待。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广东省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我馆接待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广东省委书记李希、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广东省省长马兴瑞等领导考察调研。
3.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2018年,我馆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5931件中医药藏品纳入国家文物局数据库。
4.完成学校校史馆建设任务及预展工作。校史馆建设是我校列入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的重点项目。于2018年底立项,经过一年的建设,2020年1月13日成功预展。
5.完成学校文化广场及校门改造项目。校庆60周年之际,以我馆为主完成学校文化广场及正门改造项目。
五、主要存在的问题
1.博物馆发展的特殊性问题。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为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人员实际构成为“三部一室”,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后我馆仅设“办公室”,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内部运行机制难以适应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要求。目前校史馆已建设好,校史馆的运营和维护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三期建设项目资金已到位,即将启动三期建设项目,我馆人员配置达不到发展要求。另外,博物馆藏品的征集购置问题一直是博物馆面临的难题之一,制约了博物馆的发展和业务的各个环节。一是藏品购置经费得不到解决,二是购置流程过于繁琐,三是藏品管理与设备管理经常混淆。
2.博物馆软硬件设施较陈旧落后。一期展馆建成至今已有9年,软硬件设施亟待更新,尤其是一期展馆、库房以及藏品管理系统、监控系统。一期展馆墙纸脱落,展柜陈旧且达不到恒温恒湿要求;库房条件差,包括监控、防鼠防漏、温湿度控制、囊匣、藏品柜等均需进一步提升改造;藏品管理工作较落后,管理软件跟不上工作需求,急需研发适合中医药行业博物馆自身需求的藏品管理软件;全馆监控系统陈旧老化。
3.二期建设项目未按原计划完成。博物馆二期建设工程因多方面原因导致项目收尾和验收工作未能顺利推进,我馆将积极与各相关部门、相关单位沟通协调,尽快推进二期工程顺利收尾并完成项目验收。
4.科研及学术团队建设有待加强。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四大基本职能之一,我馆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医药高校博物馆之一、岭南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的排头兵,目前在科研能力、科研深度、博物馆藏品内涵发掘等方面尚欠缺,需加强推进学术科研工作的开展,打造岭南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名片。
六、“十四五”期间的机遇预测、改革思路、目标任务
1.机遇预测
近年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并提出要“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共有6所中医药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医药振兴发展已成为国家意志。2018年10月,习近平考察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2019年4月25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视察广州中医药大学时指出,“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合力推动岭南中医药走向现代化。”2019年10月,全国中医药大会的召开,使中医药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意见》的出台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方向。2019年,全国377个单位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旨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改革思路
立足岭南地域特点和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现有建设成果,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打造中医药系统首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硬件基础;建成岭南中医药文化全媒体宣传平台;建设“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研究的重要基地。
3.目标任务
3.1打造中医药系统首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硬件基础。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广泛征集中医药历史文物、文献资料和中药标本,改造现有文物库房;开展展馆与展区建设,充分利用声光电、多媒体手段,对现有医史馆、中药馆、临时展厅和中庭液浸植物标本展区进行升级改造,完善二期展馆(岭南医学馆、针灸养生馆)建设并建成布展,增建广东中医药发展成就馆、广东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岭南中药馆、药用动物标本馆4个新展馆;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升级改造导览系统、安防系统、灯光系统、洗手间、杏林讲堂等基础设施。拟开发并不断完善本馆藏品管理系统,实现藏品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
3.2建设岭南中医药文化全媒体宣传平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以挖掘、整理、传播岭南中医药文化为核心内容,在现有“岭南中医药文化”微信公众号和“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及网站基础上,建设岭南中医药文化全媒体宣传平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领跑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利用5G网络技术,引入AR、VR等现实增强技术,大力发展线上数字虚拟中医药博物馆及网络科普宣传平台。
3.3建设“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本馆在全国中医药博物馆系统中的领头羊作用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优势,成立全国中医药博物馆联盟,整合力量开展全国性中医药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中医药文化宣教活动和中医药文化研究,建设“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全面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和文化传播辐射力。建设“中医药文化与科普”学科方向学术团队,立足岭南地域特色开展中医药历史文化、中医药非遗保护、中医药科普及其信息化研究,推出一系列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编写出版《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科普文化丛书》;完成“岭南中药材保护专项——文化保护”重大项目建设并开展延续性研究,举办岭南中药材学术研讨会暨南药展览会,编写出版“八大南药”系列科普丛书。
3.4建设全国先进的中医药科普展馆。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线上中医药博物馆。完成校史馆、养生馆、针灸馆、博物馆三期升级等科普场馆的建设,逐步实现中医药科普基础资源知识面的全覆盖;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结合现代动漫技术及科技展示手段,开发适合针对不同层次观众的中医药科普互动设施及项目;加强科普工作理管制度建设,壮大中医药科普人才队伍。健全、完善科普组织网络,强化科普工作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医讲解员及科普志愿者等中医药科普宣传人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加强科普人才能力培养,扩大中医药科普宣传人才的知识覆盖面,不断提升中医药科普工作和服务能力。加强可移动中医药科普资源的开发,开发更多更受欢迎的文创产品、科普活动、科普书籍,大力发展馆外中医药科普项目,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家庭。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