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画说“杏林”——夏敬观《庐阜杏林图》鉴赏

2020年06月01日 10:34  点击:[]

“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这一雅称从何而来?这幅创作于民国时期的名家画作——《庐阜杏林图》,将为我们揭开谜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画,说说“杏林”典故,聊聊这画中的名人轶事吧!

图1:夏敬观《庐阜杏林图》

(一)赏画

《庐阜杏林图》,纸本,设色,画心纵72cm,横38.5cm,作者夏敬观,近现代画家。此画以“杏林”典故为题材,图上以庐山为背景,崇山峻岭间有一茅舍,其内一道人手执拂尘,膝而坐,一弟子伺侧。茅舍四周苍松掩映,杏树成林。此画是夏敬观创作并题赠宋大仁的作品,画上题诗曰:“董奉居庐山,贫病多造请。一庵趺膝坐,药瀹罗诸皿。存活千百人,持锄为栽杏。至今实累累,垂枝盈北岭。宋君异常医,著述与身等。能诗兼善画,图咏先仲景。沟通古今术,学理有要领。国中方疮痍,群说惟炙影。试舒医国手,急起相救拯。为君写杏林,此味亦调鼎(灸)。”画上钤“夏敬观印”(白文)、“吷庵”(朱文)、“枕山栖谷”(白文)印章3枚。画下裱有宋大仁先生于民国32年(1943年)所作跋文,介绍夏敬观生平及绘画、诗词成就等,钤“海煦楼”(白文)、“宋大仁”(朱文)印章2枚。该画现藏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局部-题诗 局部-人物

图2:夏敬观《庐阜杏林图》局部

此画主要价值有三:一、在创作题材上,选取了“杏林”这一中医学典故,题材典型、文化底蕴深厚。有趣的是,此画还与岭南医事有关。画中主人翁董奉曾行医岭南,其令交趾太守士燮“起死回生”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千古流芳。二、从艺术角度而言,此画是名家之作,作品充分体现夏敬观山水画“气清而质朴,骨苍而神腴”的特点,且集夏敬观书画、诗词、印章于一体,耐人寻味;三、从画作的流传情况来看,该画由夏敬观创作后赠送宋大仁,后又经宋大仁捐赠广州中医学院,最终成为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从其流传经历也可窥知相关人、事之一二,颇见妙趣。简而言之,这是一幅有内涵、有故事、有意趣的画作佳品。

宋大仁跋

图3:宋大仁跋

(二)主人翁的故事

下来,我们先来聊聊画上主人翁董奉的故事。

1.“杏林”典故

该画取材于中国医学史上“杏林”典故。画中主人公董奉,字君异,三国时期吴国侯官(今福建长乐)人,与同时代的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据史料考证,董奉出生于公元220年(东汉建康元年),卒于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少年习医,医术日增;又精通道术,深谙养生长寿之道。早年在岭南一带行医,后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但使重病愈者植杏五株,轻者一株,积年庐山脚下杏树成林。而每年杏子成熟,董奉以杏换谷以接济贫乏。董奉高明的医术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在民间,董奉被奉为“活神仙”,而“杏林”也逐渐成为中医界的代名词。人们常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称颂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医生。

董奉像

图4:董奉像

关于董奉生平和杏林典故,见于葛洪《神仙传》卷十记载:“董奉者,字君异,侯官县人也。……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奉报,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斛。”“虎守杏林”的传说,也源于此。

2.起死回生

关于董奉医术之神奇,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董奉早年曾在岭南行医,有一次恰遇交趾太守士燮病危,垂死已三日。董奉把三粒药丸放入士燮口中,用水灌下。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四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这个“起死回生”故事记载在葛洪《神仙传》中:“吴时,士燮为交州刺史(笔者注:据《三国志·士燮传》载,士燮为“交趾太守”),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内入口中,以水灌,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后四日乃能语,......燮遂活。因起谢曰:甚蒙大恩,何以极效。乃为奉起楼于庭中。奉不食他物,唯啖脯枣,饮少酒。燮一日三度设之。……后还豫章庐山下居。”类似的故事也记载在越南的官修编年体通史《大越史记全书》中。有学者认为,这个故事纯属民间传说,因据史料考证,士燮死于公元226年,此时董奉才6、7岁。也有学者推断董奉为士燮医病时,正值董奉壮年、董奉晚年。

士燮像

图5:士燮像

士燮(137-226年),字威彦,汉末三国时期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士燮少游京师,拜颍川大儒刘陶为师,深研《左传》,有博学通古之名。学术影响日增。后入仕途,逐渐升任交趾太守。交趾是岭南古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公元前111汉武帝南越国后在南越旧地设立九郡,分别是南海、合浦、苍梧、郁林、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立刺史部十三州,岭南地区设州为“交趾”(笔者注:此“交趾”属州,原“交趾郡”在其辖内),后称为“交州”。汉末三国时期,士燮家族是岭南地区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岭南九郡中,士燮及其三个兄弟分列交趾、九真、南海、合浦四郡太守,另有苍梧、日南、郁林三郡太守,也由士燮的亲信或盟友占据。士燮镇守的交趾郡及其老家所在的苍梧郡,是交州的重心;士燮还是交州的学术领袖。士燮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任交趾太守、割据交州四十余年,在汉末三国战乱中守护岭南的和平发展,功勋卓著。在岭南及越南历史上,士燮威望极高,不在南越王赵佗之下。

IMG_256

图6:汉代岭南九郡图

(三)创作者与受赠人

最后,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幅画的创作者夏敬观和受赠人宋大仁,以及这幅画最终入藏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经历。

1.夏敬观何许人也?

夏敬观(1875-1953年),近现代江西派词人、画家。字剑丞,一作鉴丞,又字盥人、缄斋,晚号吷庵,别署玄修、牛邻叟,江西新建人。生于长沙,晚寓上海。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以诗词名播南北;1902年任江苏提学使,1907年兼任上海复旦、中国公学等校监督;1919年任浙江省教育厅长,1924年辞职闲居上海,专心从事绘画与著述。晚年主攻山水,兼及花卉。所作山水,气清而质朴,骨苍而神腴。工诗善词,著有《忍古楼诗集》、《吷庵词》、《忍古楼画说》、《音学备考》、《忍古楼词话》、《词调溯源》等。《庐阜杏林图》创作于1944年,夏敬观时年69岁。该画通过描绘“杏林”典故,盛赞宋大仁医术和功绩。

IMG_256

图7:夏敬观像

2.宋大仁何许人也?

宋大仁(1907-1985年),名泽,以字行,别号“医林怪杰”,室名“海煦楼”。原籍广东香山,生于澳门,早年师从澳门名中医郑昭然学医、著名画家吴松涛习画,1924年从澳门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其后考入上海东南医学院学习西医,1932年毕业,成为我国近代医学史上第一位兼中、西医学院校毕业资格者。1933年东渡日本专修胃肠病学,归国后在上海发起组织“中西医药研究社”,1937年创立上海胃肠病院。后受医史学家王吉民熏陶,潜心医史考古研究和医药文物收藏,并创作大量医药书画、诗词。他在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医药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方面均颇多建树,成果丰硕。1982年,宋大仁先生接受邓铁涛教授(时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邀请,自沪到广州中医学院任职,并将其毕生收藏的医药文物、书画、文献等1073件捐赠广州中医学院,为后来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的建立奠定了馆藏基础。本文介绍的《庐阜杏林图》正是宋大仁先生捐赠文物书画珍品之一。

宋大仁四十自画像(局部)

图8:宋大仁四十初度自画像(局部)

作者:薛暖珠,中医医史文献学博士,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

图片:部分源于网络

上一条:号外,号外,我馆的联展上人民日报了! 下一条:情系校史——王省良校长视察校史馆建设情况并捐赠藏品

关闭